【学术研究】扬势聚气,打造文创科创“数型”融合新洛阳

发表时间:2022-12-19 11:01作者:陈少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章节中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沿黄省市密切配合,实施以来成效斐然。本文从解读国家、省市黄河规划纲要角度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剖析洛阳市黄河流域的特点及主要挑战,提出整体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为洛阳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重大责任,为洛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640.jpg

一、审慎认知黄河洛阳流域特点,发挥优势,补强短板,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2021年,洛阳市常住人口70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447.1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88%,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4.8:43.7:51.5,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黄河流域城市前列,是黄河中上游经济总量最大的非省会城市。洛阳社会经济结构的现状,既有优势使然,也有短板制约的双重影响。其优势表现:

绿色生态托底聚势。地处全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地貌丰富,生物类型多样,是中下游“最清澈的黄河”。拥有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45.5%,在黄河流域城市中位居第一梯队,高于黄河流域19.3%和全省24.9%的平均水平。栾川是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保护区面积2.4万公顷,占全省35.29%。全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洛浦公园、伊水游园、兴洛湖公园、瀍河谷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公园布局有度,是全国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

小浪底枢纽保卫黄河安澜。地处我国地理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黄河全流域面积92.3%,调控黄河水量91.2%,可控制来水量近90%、来沙量近100%,使黄河下游堤防设防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是确保黄河安澜的核心环节。全市已形成以小浪底、西霞院、陆浑、故县等水库和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堤防工程为骨干的综合水沙调控和防洪减灾体系。

文明之光“宅兹中国”。洛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根与魂,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是姓氏发源地和亿万客家人的祖籍地,多元文化思想和合共生。夏、商、周、隋唐、汉魏五大都城遗址造就“五都荟洛”盛迹,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建成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沉浸式文旅文创项目频频“出圈出彩”。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文旅融合呈现新亮点,文化优势十分凸显。

制造名城势头强劲。洛阳是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形成了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拥有中信重工、中航光电等一批标杆领军企业,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省的1.5倍,具备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先发优势。

创新平台要素荟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央企科研院所和军队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94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占全省的1/3。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3%,居全省首位。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多区叠加,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产业社区、2号智慧岛全面建设,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能够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黄河流域洛阳段治理虽然取得了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地处豫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总量大分布广,仍有近4000平方公里土地亟待治理,占河南省的四分之一。伊河、洛河中上游尾矿库分布集中,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任重道远。黄河、伊河、洛河等干支流水生态功能仍有待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紧迫,栾川、嵩县等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水质量不高。

水资源短缺瓶颈凸显。我市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02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农业、工业用水比重占总用水量的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5.1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79,用水效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黄河干流水资源利用率不足60%。

水沙调控动力不足。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库区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出,小浪底拦沙库容已淤积35亿立方米,占设计拦沙库容的46%,拦沙库容淤满后仅能长期依靠10.5亿立方米库容,调水调沙后续能力不足。黄河干流游荡性河段河势尚未完全控制,河道摆动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存在洪水风险。

转型发展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比重偏高,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不少产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既有转型的压力,也有升级的潜力。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基层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农村发展总体滞后,乡村振兴尚未全面起势;城市平台功能总体薄弱,聚合创新资源能力亟待增强;文旅融合发展有效抓手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优质资源存在短板弱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薄弱环节。

640 (1).jpg

二、聚焦五大课题,促进黄河流域洛阳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认真深入地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把握我市黄河流域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从生态保护、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黄河安澜、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五个方面对标对表,系统发力,久久为功,立足流域,辩证思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一)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美丽中国洛阳样板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市生态发展区占全市面积的55%以上,南部地区怎么发展就决定了全市的生态发展质量,也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落实好总书记生态保护的重要要求。生态发展区的发展质量是我市黄河战略重要的任务,也是全流域的一个重大探索,对整个黄河流域来说意义非凡。

一是加快我市GEP(生产系统生产总值)试点,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体系。制定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探索开展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生态补偿等交易。搭建碳中和交易系统,谋划布局黄河流域碳汇小镇,研究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在有条件区域探索推广工业碳效码和个人碳汇账号等。二是探索“两山银行”实体化运营。借鉴丽水、抚州经验成立“两山银行”,深化“两山银行”运营机制研究,将我市优势生态资源或生态产品进行集中收储、流转、打包,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依托清洁空气、洁净水源、适宜气候等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医药、生态农产品、文旅产业等,建设全产业链布局的生态产业集群。完善技术创新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开展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和价值实现的技术攻关。四是完善生态品牌塑造机制。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品牌体系,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五是大力发展“生态飞地”产业。以我市生态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吸引生态环境型企业入驻,共享生态优势红利。

(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争创国家未来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抢风口,固长板。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积极融合国家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游,大力发展风口产业同时,聚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化工、建筑等领域减碳和创新协同,共建双碳经济国家产-学-研集群;二是优化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遵循整体统筹、优势互补、绿色集约的原则,推动区域生产力圈层式布局、点轴式发展,形成“圈层+都市化泛产业园+产业新城”的差异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廊引领,两翼协同,三圈联动”的市域生产力总体战略格局。发挥都市核心区、环都市区、生态发展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重建重塑高新区,推动一区多园发展,加快伊滨科技城建设,谋划伊洛未来城、嵩山科学城等重大未来产业平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建设黄河流域双碳样板区。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三)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新型模式

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收入倍差远高于周边地市,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提出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要求,高质量提交洛阳答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一是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推动更高水平均衡发展。统筹城市提质和乡村振兴,梯度化推动新型城镇化,高水平推动新型工业化。二是深度融入区域城市群、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构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加快洛济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加快都市核心区提质扩容。提升伊滨科技城发展品质,提升孟津、偃师的都市化水平,聚焦产业圈层化协同,交通同城化联通,培育增强伊川、新安、宜阳组团的综合承载力,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统筹,高水平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四是培育一批特色集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洛河市域地理气候与农业机械现代化优势,发掘河洛乡村文化内涵,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

(四)强化水资源约束与城市产业发展协同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新增高耗水项目,实施水资源用途管控、节水控水行动,深度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等节水重点行动,大力发展非常规水源,到2035年洛阳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7.3立方米以内。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引黄入洛、引畛济涧、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前坪水库、新安提黄六大引用水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加快推进前坪水库灌区、故县水库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城市应急供水水源保障,增强水利公共产品供给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五)突显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洛阳担当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再次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要求。我市应统筹文化资源,将五大都城遗址统一考虑,做顶层设计,分期分类推进,建议以五大都城遗址为依托,设立中华文明起源保护与展示区,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加快隋唐城宫城区、汉魏故城等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项目实施,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叫响洛阳考古品牌,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谋划更多保护和创新利用类项目。

彰显河洛文化根源性。以国际大视野审视河洛文化,从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需要赓续河洛文化内容,创新河洛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与社科理论研究工作,加快“河洛学”系统研究和应用,鼓励各类相关学科、实践基地、研究成果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迭代升级,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承载区。

抢占沉浸式文旅元宇宙新赛道。加快贯通隋唐城天街,发展中州路等“创意大道”为主体,抢抓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机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依托东方文创园、天心文创园、古都科创园、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龙门文创园等文创园区及河科大、洛阳理工、洛阳师院等高校创意产业带,积极发展数字影视、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精品演艺、实景游戏、数字文博等文创产业,打造具有鲜明洛阳特质的数字文创产品。引入一批国内知名数字动漫、内容创作、数字传播公司,壮大MCN(多频道网络)创作机构、平台用户数量和能级,打通文旅KOL(关键意见领袖)联盟矩阵,推进5G、VR、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现代模式。强化大遗址的核心文物资源地位,依托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邙山陵墓群大遗址及生态空间,植入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主题乐园、文创总部经济等业态,建设大遗址文化生态绿芯。创新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营模式,加快二里头、万里茶道申遗,推动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增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创意化展示,开展沉浸式研学体验。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运营,筹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设唐三彩烧制技艺、中国唐楷书法、新安紫砂、澄泥砚、洛邑古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演艺作品及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拓宽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学术研讨


分享到:
联系邮箱:lysghy@sina.com       联系电话:0379-63255188 0379-63219363    联系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开元大道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