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研究】“讲好运河源头故事、再现隋唐胜迹繁荣”——洛阳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初探发表时间:2021-09-27 18:00 中国大运河是凝结国家治理的伟大工程、造就文化璀璨的国家命脉和助推国际交往的关键通道。大运河洛阳段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首次构建起中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奠定了中国大运河发展格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融,支撑了中华文明的鼎盛繁荣,造就了“万国咸通”的盛世景象。 1、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1.1什么是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换言之,国家文化公园非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明晰边界的公园,而是依托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建设公园的思想、通过打造开放空间的模式来整体展示特定的文化。 1.2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起点,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 1.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容 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题功能区。 管控保护区:由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核心展示园由开放参观游览、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国家级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周边区域组成,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相应的省、市、县级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特色展示点布局分散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可满足分众化参观游览体验。 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传统利用区: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疏导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等。 2、洛阳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2.1洛阳大运河历史沿 洛阳段运河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光武帝二十四年(48年)张纯在当时洛阳城南开凿的阳渠;魏明帝太和五年(231 年),陈协在阳渠基础上修千金渠;隋大业元年(605 年)开通济渠西段,利用阳渠故道,从隋唐洛阳城西苑引谷、洛水入黄河;唐代,改称汴渠;唐以后,洛阳不再为都,洛阳段运河不再是全国性运河的枢纽,运河航运逐渐衰落下去。 2.2洛阳大运河直接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结合《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遗产要素类型划分,洛阳市大运河遗产要素分属3大类6项。其中,运河水工遗存类包括洛河洛阳段、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两个遗产项;运河附属遗存类包括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3个遗产项;运河相关遗产类包括遗产项为隋唐洛阳城遗址,其中又包括定鼎门遗址、应天门遗址、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3个遗产点。 2.3其他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河因都而生,都因河而盛。大运河文化与都城文化融合荟萃,逐步演进形成洛阳几千年来的文明。 隋唐大运河与隋唐洛阳城的营建紧密关联,水为城润、城为水依,开创了城水一体的都城典范,启迪了城水交融的城镇模式。“洛水贯都”模式是运河城市建设的典范,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都是洛阳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 大运河的开凿将南北方、国内外的文化精髓源源不断的输送至洛阳,汇集了灿若星辰的千古文章,造就了花香馥郁的天下名园,演绎了大国技艺的华美篇章。洛阳的牡丹文化、诗词歌赋、寺庙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洛阳大运河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3、总体布局 3.1规划目标 以运河为纽带,建构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打造“一河揽千年文明”的世界级历史文化空间。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区、中华历史文明核心展示区、国家文旅生态融合创新区、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核心板块 3.2空间布局 围绕洛阳大运河文化特征、资源特征和发展趋势,按照“轴带串联、园点联动”的思路,优化形成一带荟萃文明地标、两轴串联山文水脉、两园构建运河盛景、多点彰显特色底蕴的空间布局。 一带:即洛河通济渠集中展示带。描绘千年文化盛景,连接时空复合的都城遗址阵列,形成大运河、城市、大遗址资源的点带汇聚。强化洛河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开放的滨水景观、地标性建构筑物、城河联系通道的建设,构筑带动城水交融的绿色运河,打造国际视野下的文化水岸。 两轴:即隋唐轴、汉魏轴。强化隋唐洛阳城及汉魏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并向南北延伸,串联山、城、水、阙标志性空间要素,拓展城市文化展示空间,形成展示都城宏伟气势的标志性文化轴线。 两园:即隋唐洛阳城核心展示园、汉魏洛阳故城核心展示园。发挥核心展示园的引领带动作用,再现汉唐城市历史格局,强化大运河故事传承与传播,展现承载汉唐盛景的璀璨运河。 多点:即东周王城、龙门石窟、关林等能够体现洛阳特色文化内涵的资源点。强化特色展示点的价值体验,深刻阐述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文脉的历史意义,营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的历史文化空间,打造荟萃中华文明的历史运河。 4、发展战略 构建承载汉唐盛景的璀璨运河。以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展示为重点,即核心展示园,重构都城历史格局,融入文化体验,推进文化要素回填,开展关键节点织补,展现汉唐都城气派。融会丝路起点、牡丹花城、客家文化、佛教释源等文化,强化运河故事传承与传播,展现万国咸通、鼎盛繁荣的汉唐文化盛景。 塑造荟萃中华文明的历史运河。以河为脉,以都为魂,即集中展示带,凸显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等中华文明地标,汇集都城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景展现不间断的文明发展史,打造代表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河,讲好“文明发展史”和“文明交融史”。 构筑带动城水交融的绿色运河。对运河空间进行重塑,加强运河水生态建设,再现城水相依、水文一脉的运河风光。优化滨河空间,强化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与运河空间的联系,让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回归运河,再现运河两岸昔日活力,让运河成为自然、文化和生活交融地,打造全新的运河长卷。 打造沟通国际交往的缤纷运河。以大运河为纽带,以文旅融合集群的打造,形成品牌联动、文化合力,提升文化遗产影响力。结合“东方博物馆之都”、“东方文化艺术魅力之都”建设,构建古今辉映、文化艺术交融的文化新盛景。深入挖掘盛世艺术、河洛名人、华夏之源等资源,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谋划运河文化、河洛文化、古都文化等系列节会活动及大运河日常文化活动,搭建世界文明交流平台,全面助推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建设。 5、结语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洛阳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更应推进大运河洛阳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塑造洛阳特色、中国气派的世界运河都市典范。 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应制定相应的大运河保护利用地方法律法规,作为相关建设的重要保障;其次应结合洛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洛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再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围绕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目标,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一系列工程;最后,建立洛阳大运河国家公园的直接管理机构,健全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承担主体责任,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承上启下开展建设。 |